云拓 | 科技与产业创新生态平台

云拓,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与产业创新生态平台,围绕云拓智库、云拓奖、云拓数据、云拓实验室、云拓资本、云拓指数六大核心业务,构建涵盖行业研究、奖项评选、数据分析、技术转化、资本赋能、影响力排行的全方位服务体系。依托全球科技与产业数据,云拓以“洞察趋势、赋能创新、驱动未来”为使命,推动科技成果落地、促进产业升级、助力资本精准对接,帮助企业、投资机构与决策者把握行业趋势,引领未来创新发展。

智能出行的未来:车联网与共享出行的市场前景

  • 2025年03月27日
  • 506

一、从工具到节点:车联网重构出行的“感知-协同-决策”体系

曾几何时,车辆只是人类出行的工具。但在车联网架构下,车辆不再是“孤岛”,而是具备实时感知、动态通讯和智能响应能力的“移动智能终端”。

1、技术基础:V2X 全链协同体系成型

车联网(Vehicle-to-Everything)包括:

V2V(车与车):碰撞预警、协同换道;

V2I(车与基础设施):红绿灯协同、交通指引;

V2P(车与行人):盲区感知、语义提醒;

V2N(车与网络):数据上传、OTA升级、云端调度。

2024年,全国超20个城市启动城市级C-V2X路测建设,北京、上海、武汉已实现主干道智能化改造,平均交通拥堵指数下降14.6%。

2、AI赋能:车载决策系统具备“即时博弈”能力

车联网数据被接入车辆本地推理系统,实现动态速度调控、红绿灯预判、路径智能调整等功能,为L3及以上自动驾驶车辆提供“路面级感知补盲”。

 

二、共享出行的结构性重塑:从平台撮合到智能调度

共享出行行业正在从“平台-司机-乘客”的三方撮合模型,向“车-算法-场景”的数据驱动模式演进。

1、Robotaxi与无人配送推动“去司机化”进程

百度Apollo Go 2024年在武汉部署1000辆L4级Robotaxi,实现主城区全覆盖;

美团、美的、京东等物流巨头接入无人配送车,用于“最后一公里”生鲜与快件配送。

共享出行的边际成本因司机因素降低,核心竞争力转向“调度效率+算法预测+用户体验”。

2、智能调度系统接管决策权

2024年,滴滴、T3出行、高德打车等平台推出AI动态定价系统,根据天气、路况、供需密度自动优化运力分配,有效降低平台空驶率约12.3%,并将平均响应时间控制在3分钟内。

3、“多端一体”的出行服务网构建完成

用户可在一个平台内无缝接入打车、拼车、单车、共享电车、Robotaxi、接驳车等多种形态,系统根据出发地、预算、时效等自动规划混合行程,实现全流程智能出行建议。

 

三、全球竞争格局:中美双峰并峙,欧日韩稳中求进

中国:车网融合最快,政策与场景推动双轮驱动

工信部发布《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目标到2025年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

武汉、重庆、广州形成城市级V2X示范区,落地车辆数超4万辆;

多地开展共享出行“Robotaxi+低速接驳”示范试点。

美国:技术底层强势,商业化稳健推进

Waymo、Cruise等头部企业聚焦高等级自动驾驶融合共享运营;

通用与微软合作建立AI出行调度中心;

各州逐步放开无人车商业化法规。

欧洲:强调隐私合规与绿色交通

欧盟强调V2X数据主权,推动分布式协同架构;

共享出行企业如FreeNow整合电动汽车+碳积分机制,形成绿色差异化竞争力。

 

四、商业模型创新:从运营平台向出行“基础设施”跃迁

1、“车-云-路”三位一体成为平台核心能力

未来共享出行平台将不只是“订单分发者”,而是具备:

车队控制系统(Vehicle Control)

智能调度算法(Smart Dispatch)

城市交通数据服务(Urban Mobility Cloud)

平台不再依赖司机资产,而以“算法驱动资产效率”实现规模盈利。

2、B2G+B2B成为商业化新路径

B2G(政府):参与城市公共交通补充系统,如夜间接驳、养老接送等;

B2B(企业):为大型园区、制造厂、商业中心提供“定制化通勤+车联网监管”。

这一模式比C端更稳定、更高客单、更容易形成城市级出行底层结构。

 

五、前景展望:共享出行与车联网走向融合基础设施化

在云拓智库看来,车联网与共享出行的终局并非一个“打车App”的升级,而是构建城市流动性的新基础设施。在未来3–5年,行业将出现以下重要转向:

车与路的协同将从信息协同走向控制协同,调度算法不仅优化路径,还能直接控制红绿灯、限速等基础设施;

共享出行平台将转型为“交通能力提供商”,并嵌入城市数字治理体系;

数据资产成为核心壁垒,掌握交通流数据、行为模型和路线偏好分布的平台,将拥有跨产业级议价权;

政策将逐步建立出行基础设施标准,V2X兼容性、数据主权、调度算法透明度等将纳入监管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