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提出“数字中国”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后,“数字法治”成为法治国家建设的核心抓手。2025年初,全国多个地方司法与行政执法系统相继发布进展通报,显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已不再局限于“窗口自动化”,而是深入到执法、审判、检察、监管等治理全流程中。
这一轮推进的关键词,不再是“试点”,而是“规模化应用”“智能协同”“风险可控”。
一、AI辅助审判系统加速部署,“类案智能推荐”实现本地适配
截至2025年3月,全国已有超过20个地市法院系统完成了AI辅助裁判系统与本地案例库的对接优化。典型代表如:
江苏南京中院引入AI“类案智能推送”系统,将司法数据与人工标签相结合,为法官提供可解释的“相似案件判例”与“适用法律逻辑”;
浙江温州中院上线“文本理解+法律推理”混合系统,用于劳动争议、婚姻家庭等高频案件的辅助审理;
山东济南法院系统联合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审判推理模型透明度提升工程”,提升模型可解释性与可追溯性。
这些系统不仅提高了案件处理效率,也提升了裁判尺度一致性与司法公信力。
值得注意的是,多地法院明确强调AI系统仅作“参考支持”,不具有“裁判决定权”。人类法官仍为最终裁判主体。
二、智能办案平台在基层执法中常态化应用
公安、城管、市场监管等基层执法部门,成为2025年“AI+执法”最活跃的场景之一。
广东省江门市率先上线“全域智能执法平台”,执法人员通过手机端即可调用AI生成执法记录、语音转写笔录与法律条款提醒;
湖南娄底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利用“知识图谱+流程引擎”系统,提升行政处罚决定的合规性和数据追踪能力;
北京市东城区试点“执法风险预警系统”,对重复举报、执法偏差等情形进行AI筛查,提示案件分级处理建议。
这类智能系统的实用性,源于其深度融合本地法规与工作流程,从而降低基层执法人员的合规风险,提高文书标准化水平。
三、数字检务体系协同强化,强化“案件-数据-监督”闭环
2025年,全国检察系统推进“数字检察官”建设取得关键性进展。
“检答答”系统更新至3.0版本,新增案件轨迹智能建模、类案风险预警、证据链完整性提示等功能;
“云端监督”机制在福建、陕西等地推行,通过数据交互接口实时接入公安、法院、司法行政等部门执法数据,实现跨系统线索溯源与监督提醒;
部分地市检察院正在建设“多维度社会治理智能评估系统”,对未成年人保护、行政不作为等领域形成可视化评估结果。
这标志着智能检察不再仅是工具使用,而是走向“治理协同体”的角色定位。
四、关键挑战:算法治理与公正可控并重
尽管技术落地进程加快,但各界也对数字法治可能带来的新型风险保持高度警惕:
算法透明性不够,权责边界模糊:部分AI系统的法律适用逻辑难以追踪,存在“黑箱建议”风险;
数据使用合规性存盲区:特别是在涉敏感人群或未成年人案件中,部分系统缺乏脱敏保护机制;
技术依赖弱化人主导判断能力:担忧执法人员“过度依赖AI建议”而弱化判断责任。
针对上述问题,最高法、司法部等已启动相关标准体系建设。2025年2月,全国人大法工委牵头研制的《人工智能参与司法程序使用导则》完成内部评审,预计将于年内公开征求意见。
2025年的法律治理变革告诉我们:AI不会取代法官、检察官与执法人员,但会彻底改变他们的工作方式。
真正成熟的“数字法治”,不是让决策更冷漠,而是让判断更一致、公正更可感、监督更可追。
云拓智库认为,数字技术参与法治,不是一次技术工具引入,而是一次“公共治理价值结构”的更新。
当系统可以预警不公、提示偏差、追溯逻辑,当每一位法治参与者能在技术辅助下做出更有质量的决定,我们离“良法善治”的目标,也就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