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的价值,不应仅停留在描述层面。云拓奖作为聚焦“成果落地”的专业奖项,始终坚持用结构化评分系统对项目进行全流程评估。2025年3月12日,云拓奖评审工作核心工具——评分系统工具(Internal Evaluation Console, IEC)正式对外亮相,首次公开其评分逻辑与运行方式。
一、评分如何实现结构化与数字化?
评分系统基于“云拓奖五维度评价体系”,构建了标准化评分模块,确保每位评委均可独立、对标、定量打分:
评审维度 | 权重比例 | 系统评分支持功能 |
技术成熟度 | 30% | 分级参考模板 + 示例比对指引 |
转化路径可行性 | 25% | 场景匹配提示 + 历史项目关联库 |
场景适配性 | 20% | 可选择落地行业分类辅助判断 |
社会价值外溢 | 15% | 公共影响预估模板 +评分词库 |
可持续影响力 | 10% | 生命周期预测辅助模块 +备注框 |
每一项维度均需打分(0–10),并添加一句以上文字性简评。系统根据权重自动计算综合得分,专家无需人工加权。
二、每位评委的意见轨迹,系统如何记录?
系统内置“评语轨迹记录模块”,实现以下功能:
每位专家的打分时间、内容修改记录、评语内容自动加密留存;
可在最终复审阶段生成“评语摘要图谱”,展示专家意见分歧点;
管理员可查看评分偏差范围,协助判断是否存在异常评分行为(不显示专家姓名)。
这一机制既保障专家独立性,又增强后期对评审合理性的复查能力,构建“技术可控 + 过程可回溯”的信任结构。
三、系统如何支持风险识别与预警?
评分系统设有“风险点标记”功能,供专家在评审过程中快速勾选以下潜在问题:
存在知识产权不明确或未授权转让;
技术路径描述模糊、转化模型缺失;
涉及伦理争议、数据隐私风险等合规问题;
出现“数据不一致”、“宣称过度”等非理性描述。
所有标记项目将进入“复核清单”,由秘书处牵头,协同专家复议组进行核查。
四、如何保障评审独立性与数据安全?
评分系统采用闭环运行机制:
所有评审操作仅在专属内网环境中完成,不接入外部网络;
每位专家采用一次性专属身份码登录,系统自动屏蔽申报单位及项目成员信息;
所有数据实时加密、封装,后台权限分级开放,防止信息泄露;
系统日志由云拓奖评审秘书处与技术支持方双重加密备份,备查有效期三年。
该系统由第三方数据技术机构定制开发,具备ISO27001与GDPR等国际安全标准认证。
五、我们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系统?
传统评审往往依赖纸质评分表与邮件流转,不仅效率低,也难以保证完整性与一致性。而云拓奖评审强调“高强度协同 + 多轮交叉判断 + 量化支撑下的定性判断”,这要求系统具备:
可比较性:多个项目需在同一结构下评价;
可分解性:打分过程可被拆解为维度再验证;
可记录性:每一次评分行为都是未来透明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