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拓 | 科技与产业创新生态平台

云拓,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与产业创新生态平台,围绕云拓智库、云拓奖、云拓数据、云拓实验室、云拓资本、云拓指数六大核心业务,构建涵盖行业研究、奖项评选、数据分析、技术转化、资本赋能、影响力排行的全方位服务体系。依托全球科技与产业数据,云拓以“洞察趋势、赋能创新、驱动未来”为使命,推动科技成果落地、促进产业升级、助力资本精准对接,帮助企业、投资机构与决策者把握行业趋势,引领未来创新发展。

智慧城市法治框架:如何通过法律保护智能城市建设中的个人隐私

  • 2025年03月25日
  • 806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智慧城市已成为全球各国政府城市管理的重点方向。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正积极建设智慧城市,以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公共服务智能化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化。然而,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到大量个人敏感信息的收集与处理,隐私保护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同时有效保护个人隐私,已经成为智慧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一、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隐私风险与法律需求

1、数据密集型城市管理带来的隐私风险

智慧城市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市民日常活动数据进行大量收集。以公共安全系统为例,全国已有超过500座城市部署了大规模视频监控系统,其中90%以上采用了人脸识别技术。2024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中个人数据处理量同比增长高达62.3%,增加了隐私泄露风险。

2、法律保护需求凸显

随着隐私泄露事件频发,公众的隐私意识不断提高,2023年全国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投诉量比上一年上升了45.7%。为此,智慧城市法治建设亟需建立更完善、更清晰的隐私保护机制,以有效约束数据滥用,提升公众信任。

 

二、中国智慧城市隐私保护的法律框架

1、《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核心地位

2021年11月正式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了个人信息处理的原则,包括最小必要原则、告知同意原则和透明处理原则。该法律要求智慧城市项目在数据采集、处理和共享时必须充分尊重用户知情权、授权权,禁止超范围和强制授权。

2、《数据安全法》的规范作用

2021年实施的《数据安全法》明确了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智慧城市涉及个人敏感信息的数据如生物识别信息、位置数据等均被列入高敏感等级,实行严格保护。全国已有多个城市明确数据分类管理标准,如深圳市2024年发布了《深圳市数据安全管理办法》,针对智慧城市的数据采集与应用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监管标准。

3、地方法规与行业规范持续完善

近年来,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分别发布智慧城市建设隐私保护条例和相关技术指引,例如2024年杭州市发布《智慧杭州个人隐私保护指引》,明确了智慧城市数据处理的安全管理、责任归属与处罚措施,形成法律与技术相结合的监管机制。

三、当前法律实施与实践面临的挑战

1、技术进步与法律适应性不足

智慧城市相关技术如人脸识别、智能监控等发展迅速,但现行法律法规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技术适应性不足。例如,针对人脸识别系统的具体应用场景和数据存储时限尚未有全国统一的明确标准,增加了执法难度。

2、数据共享中的法律边界不明确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多个政府部门及企业共享数据,但缺乏明确的法律界限,可能导致跨部门数据使用中隐私保护标准不统一,增加数据泄露风险。

3、公众的隐私保护意识仍有不足

部分城市居民尚未充分意识到个人数据被采集和使用的风险,未能主动保护自身隐私权益,这也给执法部门和智慧城市管理机构带来了巨大挑战。

 

四、强化法律实施的有效路径

1、加快隐私保护技术标准化建设

应加快隐私计算、数据脱敏、匿名化处理等隐私保护技术的国家标准制定,推动全国统一的数据保护技术标准,减少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隐私泄露风险。

2、建立统一的数据监管平台

各城市政府应积极建设统一的数据监管和隐私审计平台,对智慧城市数据的采集、存储和使用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风险预警,避免数据滥用或非法泄露。

3、加强跨部门的数据共享规则建设

政府部门之间应制定严格的数据共享法律规则,明确共享的前提条件、使用目的和数据的安全存储义务。尤其需要严格限制敏感数据跨部门共享的范围,确保跨部门数据共享合规且安全。

4、提高公众隐私保护意识与参与度

政府和社会机构应加强隐私保护相关的宣传教育,引导公众了解数据保护法律和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隐私风险,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监督和举报违法数据处理行为,形成广泛的社会监督网络。

 

五、国际经验与启示

从国际视野看,欧洲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在智慧城市隐私保护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经验。GDPR强调“默认隐私”(Privacy by Default)和“设计隐私”(Privacy by Design)的理念,这种提前预防的隐私保护思路值得中国智慧城市法治建设学习和借鉴。具体而言,在项目建设初期即明确隐私保护的法律义务、技术标准和数据使用限制,从源头降低隐私泄露风险。

智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高效的城市治理与精准的公共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牺牲个人隐私。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框架,采用先进的隐私保护技术,完善监管机制,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完全可以在效率与隐私保护之间取得平衡,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权益,同时推动城市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