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拓 | 科技与产业创新生态平台

云拓,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与产业创新生态平台,围绕云拓智库、云拓奖、云拓数据、云拓实验室、云拓资本、云拓指数六大核心业务,构建涵盖行业研究、奖项评选、数据分析、技术转化、资本赋能、影响力排行的全方位服务体系。依托全球科技与产业数据,云拓以“洞察趋势、赋能创新、驱动未来”为使命,推动科技成果落地、促进产业升级、助力资本精准对接,帮助企业、投资机构与决策者把握行业趋势,引领未来创新发展。

科技日报:如何看懂一个“只奖能落地技术”的新机制

  • 2025年04月03日
  • 34

“我们不评‘谁最具未来感’,我们评‘谁最能改变眼下世界’。”

——这句写在云拓奖评审秘书处墙上的话,准确勾勒出这项奖项的根本逻辑。

“技术为善”成为全球共识,产业界、科研界、政府系统都在思考:如何评判那些“已准备好落地”的技术成果?如何让真正具备转化价值的项目获得社会关注、政策支持与产业承接?云拓奖的制度设计,正是对此问题的一种系统性回应。


一、评审逻辑之变:“落地价值”成为第一判断准则

与传统偏重论文发表、影响因子、专利数量的奖项不同,云拓奖在评审结构上做出根本性调整:将“可转化、可部署、可应用”作为评判核心,其五大评分维度分别为:

技术成熟度(30%)

转化路径可行性(25%)

场景适配性(20%)

社会价值外溢(15%)

可持续影响力(10%)

每位专家须围绕这五项独立打分,系统自动加权,并生成雷达图与评分记录,评分过程完全封闭运行,不展示申报方信息,也不允许交叉干预。

 

二、评分系统上线:每一次判断都要“有据可查”

2025年3月中旬,云拓奖完成了首次评分系统专家实操培训。与传统纸质评分表不同,这一名为IEC(Internal Evaluation Console)的数字平台支持:

独立登录与身份识别

五维结构化评分与风险项标记

每项打分附至少一句文字评语

意见轨迹记录与异常偏离检测

例如,若专家在“社会价值”维度给出极低分且无解释,系统会自动标记为异常打分,进入后台复核流程。这一制度被认为是将“主观判断”纳入可追踪系统化的有力尝试。

 

三、“制度+伦理”双轨:拒绝“高风险高收益”的短视逻辑

不仅仅是技术能落地,更重要的是技术该不该落地。云拓奖在《评审规范说明》中明确提出专家必须遵守“五项基本行为准则”:包括“独立判断”“过程可追溯”“资料需保密”等,同时必须回避与申报单位存在利益关系的项目。

更为关键的是,《技术为善,不是口号》一文中明确提出,技术伦理将嵌入评分机制本身。技术项目若存在隐私风险、社会歧视、算法偏见等潜在伦理问题,即使具备商业化能力,也可能被扣分或建议复议。

这种“反向机制”确保了云拓奖不鼓励“只为流量、不计后果”的科技落地,而强调科技成果的社会责任。

 

四、只奖励能影响现实的技术,但视野不止于当下

记者注意到,云拓奖已明确提出未来十年将重点关注绿色能源、新质生产力、AI赋能教育与数字治理等领域,旨在“用奖项机制发现未来技术转化热点”。

这也意味着,虽然云拓奖当下评“能落地”的技术,但其视野并不局限于“现在”。制度机制正在努力找出那些三年内可部署、五年内可规模化的潜力成果,并在制度层面给予激励。

 

五、评奖不止是评奖,它是一次对技术社会化价值的再界定

“云拓奖不是找最强技术,是找最适合进入社会的技术。”一位参与评分系统设计的顾问如此总结。记者观察到,该奖项自设立以来,已构建起从申报条件、材料清单、投递机制、评审流程到结果复议的完整闭环,并对每一环节设定“标准—责任—追溯”的管理机制。

无论结果如何,在全球尚未普遍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类奖项”的今天,云拓奖的探索,为技术成果“走出实验室”提供了一个系统范式。

 

六、科技日报评论

AI、绿色能源、数字治理成为主战场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本身,更需要一套筛选、评价、支持“能进入现实世界的技术”的方法论。

云拓奖,或许就是那个率先给出答案的制度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