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三大城市群”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成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与对外开放的主阵地。为系统衡量其产业体系成熟程度,云拓数据平台构建以“产业链完整度、技术投入、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密度”为核心的区域成熟度指数模型,对各区域多项真实指标进行定量评估。2024年上半年,三地总体格局未有颠覆,但结构性优势分化趋势显现。
一、区域成熟度指数总体评分与排名
指标维度 | 粤港澳大湾区 | 长三角 | 京津冀 |
产业链完整度 | 91 | 93 | 87 |
技术投入 | 94 | 92 | 90 |
政策扶持力度 | 89 | 91 | 88 |
龙头企业密度与活跃度 | 92 | 90 | 85 |
综合得分 | 91.5 | 91.5 | 87.5 |
二、产业链完整度
长三角优势显著(得分93)
高端制造、汽车、新材料、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布局完备;
苏州、合肥、杭州形成“协同加工+科技创新+总部经济”三角支撑。
工业企业产值超6.3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近27%。
粤港澳大湾区(91分)
深圳—东莞—广州形成电子通信—智能终端—装备制造的闭环;
港澳在生物医药、科技服务链条嵌入度持续提升。
京津冀相对不足(87分)
传统制造如钢铁、化工集中于河北,尚未完全与京津高技术资源融合,链条断点明显。
三、技术投入
大湾区领跑全国(94分)
深圳R&D占GDP比重达4.24%;
粤港澳科技集群连续第五年位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
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国比重18.9%。
长三角稳健发展(92分)
上海科技投入超2.3%,苏州与合肥技术人员占制造业员工比重超35%;
集成电路、新材料、医疗科技形成高密度实验室网络。
京津冀:北京强、外溢弱(90分)
北京科研投入强度达6.4%,但技术向河北、天津的辐射与吸纳效果仍显不足。
四、政策扶持力度
长三角政策联动强(91分)
区域一体化战略推动专项产业基金协同,如“长三角人工智能联投平台”年投放超80亿元;
上海与苏州共同设立先进制造专项债。
大湾区改革试点多(89分)
广东“制造业当家”政策加快落地,港澳接入国家级科技资金通道逐渐畅通;
深圳“产业空间提升工程”推动制造业回流高质量园区。
京津冀政策资源集中但执行断裂(88分)
协同发展战略推进速度不一,部分基金落地效率不高;
河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边际效应下降。
五、龙头企业密度与活跃度
粤港澳龙头集聚高(92分)
华为、腾讯、比亚迪等世界500强总部扎堆;
2024年新增独角兽企业13家,全国占比21%。
长三角全域活跃(90分)
阿里巴巴、宁德时代、蔚来、微创等行业龙头总部分布广泛;
独角兽及上市科技公司数量全国最多。
京津冀头部企业集中(85分)
互联网与科创企业几乎全部集中在北京,区域协同培育能力仍较弱。
六、结论与区域对策建议
区域 | 核心优势 | 主要短板 | 对策建议 |
粤港澳大湾区 | 技术投入强、龙头集中、产业制造优势突出 | 基础研究链条短、港澳科技产出未全面对接 | 建设联合实验室体系,推动科研成果跨境流通 |
长三角 | 产业链完整、政策协同机制优、总部经济稳健 | 城市间同质化初现、专精分工不足 | 强化城市功能区划、鼓励企业链式迁移 |
京津冀 | 北京科研强、政策支持稳定 | 制造承接不足、协同效率低 | 提升河北科技园区招商承接力、增强跨区域项目联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