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即将启动的评审流程顺利落地,并落实评分行为的“结构化、数字化、可追溯”要求,云拓奖评审秘书处于2025年3月24日在北京高科园区举办首期“评分系统专家实操培训会”。该活动邀请了首批入库专家代表,现场体验评分系统的核心功能与实际流程。
一、评分系统首次专家实操亮相
此次培训聚焦评分系统工具 IEC(Internal Evaluation Console)的核心功能展开,由第三方数据支持方联合秘书处技术团队共同指导专家完成以下实操流程:
系统登录与项目调用
按五大维度打分并填写文字评语
启用“风险点标记”功能,如知识产权不清、模型路径模糊等
系统自动生成雷达图与加权得分
通过演练,专家们对“维度化评分 + 结构化填报 + 系统自动加权”形成统一理解,也现场提出了优化建议,如“建议加入评语常用词预填模块”“希望未来版本支持结果导出功能”。
二、《评审规范说明》中的行为制度全面落地
本次培训同步回顾了云拓奖已发布的《评审规范说明》,并通过系统演示的方式将五项行为原则转化为系统功能呈现:
评审原则 | 对应系统机制 |
独立判断 | 每位专家独立评分,系统屏蔽项目相关单位信息 |
公正公开 | 所有评分维度均需书面说明,避免无依据打分 |
过程可追溯 | 评语留痕、打分时间点记录、修改记录可复查 |
结果可复议 | 系统可生成评分摘要报告供复议组参考 |
资料需保密 | 所有数据在封闭内网完成处理并双重加密存档 |
秘书处表示,评分培训不仅是“系统使用教学”,更是一次“制度执行下沉”的关键动作,确保所有专家评分行为与制度规范高度一致。
三、多项功能细节获专家积极评价
培训现场,专家们普遍认为云拓奖评分系统具备以下突出优势:
界面清晰、逻辑清楚,首次操作即能上手;
每个评分维度均有评分词库或提示说明,帮助统一理解;
评语轨迹记录与异常评分预警机制提升了整体信任度;
系统自动标记潜在风险项目,方便秘书处后期复审处理。
部分专家建议在未来版本中加入“成果对比”功能,以辅助跨项目横向判断。技术团队现场回应将纳入版本演进计划。
四、评审筹备工作全面提速
本次培训会结束后,秘书处将向所有评审专家开放模拟练习通道,专家可在正式评审前进行自主打分演练,提升熟悉度。4月上旬,平台还将举行一轮“评分异常处理规则”专项补训,聚焦处理打分差异、意见冲突等复杂场景。
评分系统的全面上线,标志着云拓奖评审工作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未来,云拓奖将继续秉持“技术支撑 + 制度先行”的理念,打造一个真正独立、公正、可验证的成果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