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就业市场的扩容与优化:推动岗位供给侧改革
就业市场的供需对接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提出,要大力推进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鼓励各地联合地方企业、行业协会、职业指导机构共同打造多层次的供需对接平台。
1. 千校万企供需对接
本次行动通过“千校万企供需对接会”及“千行万业系列招聘活动”,推动企业与毕业生实现精准匹配。这意味着,未来两个月,全国范围内将出现大规模的行业招聘会、专场宣讲会,为各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就业机会。
2. 校园招聘的精准化推进
校园招聘依然是高校毕业生求职的主渠道。此次行动要求,各高校要加强校园招聘活动,特别是鼓励各二级学院开展“小而精、专而优”的中小型专场招聘活动,以适应不同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这一举措有助于提高招聘匹配效率,减少“广撒网”带来的低效问题。
3. 高校领导访企拓岗行动
在“百城千园访企拓岗”行动中,高校书记、校长将主动对接地方产业需求,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不仅有助于拓展就业岗位,还能够深化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培养合作,为未来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打下基础。
二、政策性岗位拓展: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为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政策性岗位扩容成为本次行动的重要抓手。
1. 事业单位和国企招聘规模扩大
通知提出,要推动各地提前启动地方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招聘,并适度扩大高校毕业生的招录规模。这意味着,2025年上半年,公职类岗位的招聘节奏将有所提前,相关考试安排也可能有所调整。
2. 国家基层就业项目加强
国家继续加大对“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高校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这不仅能够缓解当前就业压力,同时也契合国家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的发展需求。
3. 参军入伍鼓励政策
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拓宽军队人才储备。这一举措不仅为毕业生提供了稳定的职业发展路径,同时也有助于优化我国国防建设中的人才结构。
三、就业指导与精准帮扶:提升个体就业竞争力
除了拓展就业岗位,本次行动也聚焦就业指导与精准帮扶,强调职业规划和就业能力培养。
1. 职业规划教育贯穿求职全过程
通知提出,将结合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广泛开展职业体验、创业指导、课程研讨等活动。这意味着,未来高校将加强就业育人,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减少“慢就业”或“盲目就业”现象。
2. 困难群体就业帮扶机制健全
对于来自偏远地区、经济困难家庭的毕业生,政策提出要建立就业帮扶台账,落实“一对一”帮扶责任制。通过“宏志助航”项目,国家将为困难毕业生提供针对性的就业培训、岗位推荐和资金补助,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就业。
3. 严厉打击就业市场乱象
通知要求,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就业市场秩序清理,严厉打击虚假招聘、招聘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这一举措对于维护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优化就业市场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四、就业能力提升:人才市场需求导向的改革
针对企业对人才技能要求的不断升级,政策提出了“双千计划”和“人工智能赋能就业行动”。
1. 双千计划
“双千计划”即建设1000个大学生职业能力培训中心,并开设1000个职业技能培训课程。这一举措的核心目标是,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确保他们在求职时具备更强的专业竞争力。
2. 人工智能赋能就业
政策强调,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例如,高校将与企业合作,共建“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并推动高校开发AI辅助的就业指导工具,为毕业生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就业支持。
3. 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升级
国家就业服务平台将进一步优化,提升智能化水平。未来,毕业生可以通过该平台获取个性化的岗位推荐、就业趋势分析等精准服务。
五、政策实施的保障机制
为了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地,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问责机制,定期评估就业数据,确保政策实施效果。
地方政府需强化统筹,协调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高校需落实责任,建立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体系,确保信息透明、数据精准。
企业与社会机构应积极参与,为毕业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就业岗位和培训资源。
结语
2025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不仅是一项短期的就业促进举措,更是我国就业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行动通过拓展岗位供给、强化职业指导、提升就业能力等多维度措施,确保高校毕业生能够顺利进入就业市场。未来,高校、企业、政府需进一步深化合作,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迈向更加市场化、精准化、智能化的方向。
随着政策的落实,2025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有望得到进一步改善,而企业也将在这次就业攻坚行动中获得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人才,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