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9日,由云拓奖评审秘书处主办的“技术应用对接沙龙(成都站)”在成都高新区科技服务中心顺利举行。此次沙龙聚焦“科研成果在真实场景中的早期测试机制”,围绕如何建立可控、小规模的试用机制展开深入交流,并在活动现场首次正式实施“跨界小试点”制度,推动参会成果进入真实应用环境开展初步验证。
本次活动汇集了来自多个地方转化服务机构、高校科研团队及产业应用平台的代表,共同关注成果转化路径中的关键前置环节——技术应用能力的真实验证。在沙龙前期遴选阶段,共有30余项具备潜在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提交了初步材料。经秘书处及合作机构初筛,最终有9项成果获得在沙龙上展示及参与试点评估的机会,主要集中在智能制造、绿色材料、信息算法等与现实场景结合紧密的方向。
其中,有三项成果在沙龙结束后即进入了“跨界小试点”制度试用程序,分别投放至园区物流、社区水处理和基础装备线等日常运营场景中进行短周期的技术测试。试点周期控制在30至45天之间,试验内容由成果方与场景方联合确定,测试过程中不涉及商业定向使用,亦不绑定专属协议。云拓奖评审秘书处组织第三方转化服务单位对测试过程进行观察、记录和总结,后续将形成结构化测试反馈报告,供成果方参考,同时可作为申报云拓奖时的补充材料提交。
“跨界小试点”机制是本年度云拓奖在评审前置环节的一项重要制度探索,旨在破解科研成果“看得见却用不上”的尴尬局面。其核心思路是“允许小范围试错、鼓励真实接触场景”,在不构成正式合作或评审依据的前提下,为科研成果提供一次“提前进入使用端视角”的机会。相较于传统成果申报流程中的静态资料展示,此机制强调实践表现与动态适应能力,能够为后续的评审工作提供更具真实依据的观察视角。
沙龙现场,不少与会代表表示,“小试点”不仅让科研团队更早了解转化过程的难点,也为应用单位提供了更加灵活的技术接触方式,是一种风险较低、沟通成本较小的转化尝试。尤其对于尚处于应用准备期的成果而言,真实测试能够帮助技术持有方更清晰地识别技术瓶颈与适配差距,为后续申报或转化合作做好准备。
据悉,云拓奖秘书处将在年内继续组织多场技术对接沙龙,并逐步在具备试点条件的区域推广“跨界小试点”机制试运行。下一阶段,该机制还将探索与申报通道、路径映射工具包的系统联动,在不改变奖项核心公正性的前提下,提供更多样、真实、可感的成果价值识别方式。
云拓奖始终强调评审制度不应仅止于技术判断,更要走近应用现场、接触转化现实。“跨界小试点”机制的启动,标志着云拓奖从“评估体系”向“落地体系”的进一步拓展,也为探索科技成果在复杂应用链条中的落地可能性,打开了新的制度通道。
云拓奖
2025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