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创新周期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深入推进,中国一级市场的资本流向正从“广撒网”进入“高密度、硬赛道”阶段。2024年Q3的投融资热度指数释放出清晰信号:资本更理性,更注重技术壁垒、商业模型与政策环境的融合。本篇报告依据36氪、投中研究院、清科、IT桔子等多家权威平台发布的2024年Q3数据,系统解读本季度资本投向的结构变化,并预测下一阶段趋势。
一、投融资全景:数量下降,金额提升
事件总量:
2024Q3共计发生1248起股权融资事件,环比下降18%,同比下降9.7%。
金额体量:
总融资金额达2241.42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54.4%,同比增长18.4%。
集中趋势:
TOP10融资项目金额合计超650亿元,占全季融资额近30%,头部聚集效应显著。
二、资本最青睐的行业:先进制造领跑,AI回暖
行业赛道 | 占比(融资事件数) | 占比(融资金额) | 环比变化 |
先进制造 | 42.90% | 44.70% | 6.30% |
医疗健康 | 18.50% | 16.90% | 1.20% |
人工智能 | 9.30% | 10.10% | 2.50% |
绿色能源 | 7.80% | 8.40% | 1.70% |
企业服务 | 6.10% | 4.90% | -2.20% |
消费零售 | 5.50% | 3.60% | -3.80% |
先进制造:连续第七季度夺冠,重点集中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芯片封测、工业机器人等赛道。
人工智能:经历2023年短暂冷却后反弹,生成式AI、AI机器人、边缘AI成为新热点。
绿色能源:储能、新能源车智能控制系统、电池回收技术成新增长点。
三、融资轮次结构:早期项目更受青睐
天使轮 + A轮: 合计占比62.7%
A轮项目:占比39%,说明投资人仍积极捕捉初步验证阶段的企业;
天使轮项目:占比21.5%,风投机构在人工智能、工业自动化、碳中和领域尝试下注“新生代”。
B轮与C轮: 占比分别为14.6%、6.3%,明显压缩。
说明资本对中后期企业提出更高盈利能力和市场占有率的要求。
战略融资: 占比16.3%,主要由产业资本(如华为、比亚迪、国家电网)主导,反映出产业协同驱动强劲。
四、重点投资机构行为画像
投资机构 | 出手次数 | 主投领域 | 特征描述 |
深创投(深圳) | 20 | 智能制造、AI芯片 | 国资背景,倾向硬科技首轮 |
中金资本 | 17 | 医疗器械、生物制药 | 关注高专利密度赛道 |
启明创投 | 14 | 医疗健康、教育科技 | 持续加注“数字医疗+工具” |
经纬创投 | 11 | 企业服务、AI SaaS | 偏好轻资产可复制型企业 |
小苗朗程基金 | 9 | 智能制造、机器人 | 聚焦工业控制系统、国产替代 |
国资系和产业资本参与度稳步提升,风投机构倾向于跨轮次跟投构建技术组合。
五、区域热度对比:深圳首次登顶,长三角保持强势
深圳:凭借机器人与新能源“双轮驱动”+超10亿元融资项目频发,首次超越北京、上海。
北京:优势依然在于AI平台与生物医药科研,但制造类融资不足。
上海:硬科技与基金联动体系完备,资本生态高度协同。
六、未来趋势预测(2024年Q4)
趋势方向 | 核心判断依据 | 预期结果 |
AI+工业融合加速 | AI Agent在制造业出现初步实用模型 | AI企业估值向实际场景转化能力靠拢 |
机器人产业链补涨 | 2024Q3融资增长61%,国家机器人产业园密集获批 | “手+眼+芯”一体化系统成重点 |
绿色能源资本回暖 | 电池回收与光伏智控两类项目融资额大幅上升 | 国家电投、宁德系产业链基金出手频率上升 |
国资+PE联动深化 | 多省基金委托社会化运营、LP模式改革深化 | 地方LP参与度扩大,产业基金“市县级下沉”明显 |
结语
2024年Q3,一级市场虽显交易数量回落,但在结构上凸显出“硬科技高质量+区域资源集中”的新格局。面对日益趋严的募资环境和项目筛选标准,未来资本将在少数高壁垒技术、具备产品验证的早期项目、产业链关键节点上展开精耕细作。对于创业者、产业平台与政策制定者而言,理解资本迁移逻辑,将是制胜新周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