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通报一起重大的平台合规案件:某大型电商平台因在智能定价系统中存在“千人千价”“用户画像歧视”问题,被依法处以1.2亿元人民币的行政罚款,并责令限期整改、公开算法调整逻辑和合规改进计划。
据通报,该平台在近一年运营中,通过大数据分析长期用户购买行为、浏览记录、消费习惯,在无用户明确知情或授权的前提下,自动向老用户推送更高价格的同款商品,而新用户则获得更大促销力度。监管部门认定,这一行为违反了《价格法》第十四条关于“不正当价格行为”的规定,并构成“利用技术手段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的严重违规。
此次处罚是《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2022年生效)实施以来,监管层首次将“算法黑箱”“数据歧视”纳入具体执法裁量,也是目前金额最高的一例“算法问责”处罚。
根据整改要求,平台需在60日内完成以下三项措施:
1.公开智能定价机制的核心决策逻辑与适用场景说明;
2.建立用户画像使用范围的“明示告知机制”;
3.上线“同品比价”功能,保障用户价格透明权利。
监管部门也同步释放出更强信号:未来对平台企业算法使用行为将实施**“双向监管机制”**,即平台须同时承担“算法设计责任”与“算法后果责任”,并接受常态化评估。
事件引发广泛讨论。消费者组织指出,“算法伤人”问题在过去更多是舆论批评,但此次“算清楚、罚到位”,为行业划出红线。法律界人士也强调,该案将推动《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数据安全法》之间的执法联动,从“算法内容”走向“算法决策链条”监管。
本次事件具有标志性意义,宣告中国的数字平台监管已从规则建设阶段,正式进入执法落地与责任压实的新阶段。平台企业在追求算法效率与商业价值的同时,必须同步构建技术合规团队与算法伦理机制,真正做到“技术有边界、数据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