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优秀的智库,不只是成果的堆积场,更是认知成长与思想交汇的发生地。云拓智库在构建知识产品的同时,也在同步塑造一种全新的组织形态——高度信任、高度透明、高度创造性并存的研究共同体。
这背后,是一整套经过精心打磨的团队文化与创新机制,确保每一位成员都能在开放、合作与深度思考中,实现从“执行者”到“认知创造者”的跃迁。
一、四大核心文化关键词
1. 长期主义(Long-termism)
我们鼓励研究员不追“短爆流量”,而关注5年后、10年后的问题。研究成果不仅要有市场热度,更要有战略穿透力。
2. 多维协作(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鼓励AI研究员与法律顾问、金融模型师与设计创作者共处一组,不因背景设限,而以“问题”为导向自由组合。
3. 观点开放(Radical Openness)
我们倡导对所有观点保持理性尊重和逻辑质疑,“没有不可挑战的观点,只有不成立的论证”。
4. 创造为先(Create First)
云拓智库并不崇尚“复制成功经验”,而更鼓励从0到1的创造,无论是新模型、新框架还是新表达方式。
二、组织机制:打破职能壁垒,构建任务型组织
智库不设传统“部”“处”,而以“研究方向+任务需求”为核心,采用项目制小组制运作:
每个研究项目由1名方向负责人、1-2名研究员、1名外部合作者组成
所有人每周同步一次、共创成果草案、共享成果归属
项目结束即解散,成员快速切换到新方向或临时交叉参与他组
这种模式打破了常规上下级与条线壁垒,提升了认知流动与团队活力。
三、人才激励方式:让“认知”成为团队价值核心
我们评价一位研究员的核心指标不是“写了多少字”,而是:
是否提出了有洞察力的问题?
是否搭建了可重复利用的研究框架?
是否将复杂问题讲清楚了?
是否激发了他人产生新观点?
在此基础上,我们设立了“认知贡献积分制”,按季度对思考深度、影响范围、共创活跃度进行透明评价,并与晋升、奖励、课题主导权等挂钩。
四、工作环境:松弛感与创造力并重
没有打卡制度,但有明确交付节奏
每月设“研究内测会”,让草稿被安全地打磨与挑战
成员鼓励探索非本职方向,每年可申请跨领域研究假
设置“异见卡”,任何人都可匿名质疑报告中不合理之处
五、我们共创的一些真实瞬间
智能制造小组与法政顾问联合撰写“AI自动生产线责任归属研究”
教育科技方向与90后设计师共同制作“未来课堂互动原型白皮书”
团队成员自主发起“认知建构研讨社”,已连续举办11期
云拓智库相信,一个真正强大的组织,不是靠规则约束效率,而是靠文化激发创造。
我们不是流水线上的内容工人,而是未来认知的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