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演进速度与市场波动强度双高并存的2024年,全球资本正在加速向具有“技术转化力”的赛道聚拢。云拓数据最新发布的《全球最活跃投资机构TOP10》榜单显示,头部资产管理机构已不再只是大型上市公司的股东,它们正深入AI、能源、生物科技、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通过早中期资本下注,塑造新一轮产业主导权格局。
一、全球最活跃投资机构TOP10
排名 | 投资机构 | 管理资产规模(截至2025年4月) |
1 | 贝莱德集团(BlackRock) | 11.5万亿美元 |
2 | 先锋集团(Vanguard Group) | 6.1万亿美元 |
3 | 瑞银集团(UBS) | 3.5万亿美元 |
4 | 富达投资(Fidelity Investments) | 3.3万亿美元 |
5 | 道富集团(State Street Corporation) | 3.1万亿美元 |
6 | 摩根大通资产管理(J.P. Morgan AM) | 2.5万亿美元 |
7 |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 2.1万亿美元 |
8 | 纽约梅隆银行(BNY Mellon) | 1.96万亿美元 |
9 | 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 | 1.92万亿美元 |
10 | 安联集团(Allianz Group) | 2.35万亿美元 |
二、投资趋势洞察:资本主导技术创新格局的三条主线
1. AI赛道:从模型平台到场景融合
贝莱德、富达、摩根大通已组建AI专项基金,聚焦AIGC、企业服务类大模型、AI算力基础设施;
高盛持续投资AI金融决策系统与风险控制类创业公司(如Upstart、Zest AI);
典型动作: 2024年,Vanguard与OpenAI相关生态投资组合中,新增医疗AI、法律大模型项目,强化B端场景落地能力。
2. 绿色能源:投资不再是“ESG姿态”,而是产业卡位
贝莱德旗下气候转型基金持续加码欧洲氢能、北美太阳能新材料、新型电池封装企业;
道富、PIMCO聚焦碳捕捉、储能管理、微电网平台型技术;
案例: 安联在2024年一季度参与对英国碳固化公司【Carbon Clean Solutions】的C轮融资,为其进入亚洲市场提供财务与市场双重支持。
3. 智能出行与制造升级:硬科技转化的“试金石”
瑞银、安联、高盛通过与汽车Tier1供应链协同基金合作,参与激光雷达、电驱系统、自动驾驶域控平台等方向早期投资;
富达投资积极布局机器人集群控制系统与边缘制造智能中台;
趋势: 越来越多传统“二级市场巨头”在2024年建立早期科技直投部门,预示投资链条“前移”。
三、轮次分析:从种子轮到Pre-IPO的资本节奏
阶段 | 投资行为特征 | 主力机构 |
种子/天使轮 | 设立独立科技基金、与科研机构共建孵化体系 | 贝莱德、高盛、安联 |
A~B轮 | 强化技术场景适配评估,推动产业协同落地 | 瑞银、摩根大通、富达 |
C轮以上 | 引导IPO路径、估值锚定、合规结构搭建 | 先锋集团、道富、BNY Mellon |
云拓数据显示:TOP10机构2024年直接或参与科技类早期项目融资事件超过320起,同比增长约18%;
其中,AI、绿色能源和工业智能三类项目占比高达67%。
四、影响力扩展路径:投资不只是“输血”,更是“塑形”
1. 战略赋能型投资正在替代“财务驱动”模式
投后支持包括国际市场通路、合规咨询、技术转化平台接入;
如贝莱德投资的以色列AI公司Narrative BI,在获得资金后通过其生态快速进入欧洲市场数据交易所体系。
2. 与国家级项目、政策导向对齐能力增强
多家机构与新加坡GIC、德国KfW、沙特PIF等主权基金设立联投平台;
PIMCO在绿色债券、碳资产映射方面与欧盟ESG披露新规实现高度协同。
3. 投资机构自身技术研究能力增强
高盛、摩根大通分别组建“科技趋势研究院”,主动判断下一波“技术穿透-转化”节奏;
富达、贝莱德则通过与MIT、清华等合作设立技术洞察实验室。
五、未来展望:技术+资本将如何共塑创新主导力?
平台型科技基金将替代“零星投单”模式,成为系统化推动科技转化的驱动引擎;
机构将以“控股型基金+专业生态平台”的结构打通技术—市场—治理链条;
投资机构在2025~2027年将更加看重“政策/落地/区域战略耦合性”,而不仅是技术指标本身。
结语
在2024年的全球创新竞赛中,最强大的推动者不只是技术本身,而是那些能读懂技术趋势、影响资源分布、放大转化路径的投资机构。从贝莱德到高盛,从先锋到瑞银,他们不仅是在下注未来企业,更是在重新建构科技发展的资本地基。
云拓数据将持续追踪全球技术投资趋势、资本行为转向和赛道价值演变,为科技创业者、投资方与政策制定者提供深度支持与决策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