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能出行定义的边界不断扩展
曾经,汽车产业的竞争焦点集中于发动机性能与机械制造。但2024年,智能出行的概念早已超越“车辆”,演化为一整套融合AI、能源系统、云计算、V2X通信与场景重构的系统化能力,呈现出三大核心特征:
电动化是入口,智能化是核心:能源系统的变革为车载智能奠定算力基础,软硬协同成为产业主线;
出行系统不再“车为中心”,而是“人+云+端”的协同服务网络;
技术供应链与消费体验两端主导权重均上升,车企角色更像“运营平台商”。
这一背景下,产业参与者的类型和层级被彻底重塑。
二、市场主导力量:四类企业博弈中的战略跃迁
1. 传统车企:从“机电整合”向“软件平台”自我革命
大众、丰田、通用等传统巨头正处于战略再塑的中点:
大众2024年重组其CARIAD软件平台部门,押注自研OS与整车一体化架构;
丰田在自研智能驾驶系统上追赶特斯拉,年内投入超80亿美元;
通用与Nvidia战略合作,推进工厂自动化与自动驾驶芯片应用。
传统车企优势在于制造、供应链,但软件生态弱化其利润模型,面临“高成本/低体验”的双重困境。
2. 新势力车企:中国企业构建“快打+深耕”体系
比亚迪、蔚来、小鹏、极氪正在形成以“整车控制+场景驱动”为核心的智能化竞争力:
比亚迪通过自建芯片与智能操作系统,构建端到端闭环;
小鹏持续升级XNGP自动驾驶系统,2024年实现城市NGP落地15座城市;
零跑计划于2026年进入欧洲,首批车型搭载高阶辅助驾驶能力。
中国智能电动车企在“高频OTA更新”“智能座舱本地化交互”“多端生态协同”方面形成领先。
3. 科技巨头:以“底层+场景”双布局重构车生态
华为:提供鸿蒙座舱、ADS高阶智驾系统,构建“硬件+软件+云”平台;
小米:2024年发布SU7车型,实现从智能手机生态到智能座舱生态的延伸;
谷歌、亚马逊:分别以Android Auto与AWS车云平台切入全球车载智能市场。
科技公司拥有系统集成与算法迭代优势,更擅长构建“用户连接粘性”,挑战传统车企主导权。
4. 出行服务平台:从“车的分发者”向“交通系统运营商”进化
滴滴、Waymo、Cruise等平台推动Robotaxi商业化试点,形成“车-人-路-调度”的系统闭环。
三、全球竞争版图:区域间格局分化日益加剧
北美:技术创新优势明显,生态平台构建领先
特斯拉在FSD Beta版本开放与AI芯片研发上领跑;
Waymo于加州实现Robotaxi无安全员运营;
亚马逊通过Zoox与Aurora加码智能物流车。
中国:形成“整车+芯片+算法+场景”一体化优势
比亚迪国内市占率破35%,形成高频OTA闭环;
高通、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AI芯片厂商加速国产替代;
国家级智能交通示范区快速落地,推动V2X商用部署。
欧洲:强调法规引导与可持续导向
欧盟出台《智能出行法案》,强化数据共享与AI透明性;
德国大众联手博世打造智能驾驶开源联盟,应对技术短板;
瑞典沃尔沃推出Level 3级别智能驾驶车型,将于2025量产。
四、关键技术趋势:从驾驶辅助到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
1. 软件定义汽车(SDV)架构快速渗透
整车控制从分布式ECU向中央超算平台迁移,整车升级能力成为差异化竞争焦点;
特斯拉2024年完成第八代中央控制平台迭代;
比亚迪刀片电池与智能驾驶控制平台整合实现成本降低约20%。
2. 自动驾驶从L2+向L3规模化跨越
国内城市高速NOA进入“无图化”落地阶段,小鹏、阿维塔、小米SU7等车型已实现自闭环测试。
3. 智能座舱转向“多终端+多模态+生态互通”
语音控制、增强现实HUD、车内多屏互动成为标配,车不再是“工具”,而是“第三空间”。
五、竞争格局演化逻辑:生态、系统与数据的主导权之争
智能出行产业不是“造一辆更聪明的车”,而是打造“出行+数据+服务”的智能闭环。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格局中,谁能构建:
强耦合的软硬件系统,
全周期服务链路,
可持续算法进化平台, 将决定谁能成为“智能出行基础设施”的控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