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拓 | 科技与产业创新生态平台

云拓,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与产业创新生态平台,围绕云拓智库、云拓奖、云拓数据、云拓实验室、云拓资本、云拓指数六大核心业务,构建涵盖行业研究、奖项评选、数据分析、技术转化、资本赋能、影响力排行的全方位服务体系。依托全球科技与产业数据,云拓以“洞察趋势、赋能创新、驱动未来”为使命,推动科技成果落地、促进产业升级、助力资本精准对接,帮助企业、投资机构与决策者把握行业趋势,引领未来创新发展。

云拓奖机制闭门研讨会在深圳举行,汇聚科研与产业专家

  • 2025年01月18日
  • 26

评奖不是终点,而是链接创新与现实的中转站。作为云拓奖推进机制建设的重要环节,2025年1月17日,云拓奖机制闭门研讨会在深圳举办。会议以“构建以评促转的机制路径”为主题,汇聚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系统所、阿里巴巴达摩院、华大基因、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等单位的核心专家,围绕技术评奖与成果落地之间的接口问题展开了深度交流。

 

一、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机制核心问题被集中回应

1、“机制不是封闭文本,而是可更新接口”

“我们认为,云拓奖不只是一个固定标准的奖项设计,而应是一个可自我校准的开放系统。”清华大学科技政策研究所专家指出,科技成果的转化性具有高度动态性,奖项机制需要具备适应性与演化性,才能在不同技术周期与产业背景中发挥真实作用。

2、“评什么”的转向:从先进性到社会价值链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传统科技评奖偏重“技术先进性”的基础上,云拓奖提出的“转化预期+产业协同+公共影响”三位一体评估框架,是更贴近当前产业需求的指标创新。阿里巴巴达摩院代表表示:“技术不只是孤立的发明,它的社会价值要通过评奖这个窗口被更好地照见。”

 

二、达成三项机制共识,明确下一步建设方向

1、共识一:评奖机制要可读、可感、可追溯

专家们强调,机制设计不仅要专业,更要具备“公众理解力”。评审标准的语言、流程的公开度、结果的可解释性,都是构建“评奖公信力”的基石。中科院系统所代表提出,应建立评审轨迹记录与对外摘要发布制度,提升外部信任度。

2、共识二:技术与资源同步进入评奖通道

多位与会者建议,将项目的“转化资源预判”纳入申报流程,推动申报单位同步梳理可接入的政府政策、市场方或产业场景,从而实现“评什么”与“接下来干什么”的无缝连接。华大基因参与者认为,这种“双轨并联”机制将大幅提高成果落地的实效性。

3、共识三:设立“机制试验舱”以快速测试与修正

会议提出,2025年内拟建立云拓奖机制“试验舱”,即围绕部分赛道,设置实验性评审规则,邀请机构提出自定义指标或协同建议,通过小范围运行积累经验,为长期机制标准提供数据支撑。

 

、五维评分体系:科学量化技术转化价值

研讨会上,专家委员会首次系统阐释了云拓奖的五维评分体系,并对其权重分配与执行逻辑达成一致:

1. 技术成熟度(30%)

评估标准:技术原型完整性、工程化验证进度、规模化部署潜力。

案例参考:某氢能储能项目因通过中试验证且具备量产条件,在初评中获评“高成熟度”。

2. 转化路径可行性(25%)

评估标准:合作方资源匹配度、知识产权布局、商业化计划清晰性。

专家共识:需避免“实验室完美,市场脱节”的项目,强调落地载体真实性。

3. 场景适配性(20%)

评估标准:技术接口兼容性、行业痛点契合度、用户操作友好性。

产业代表发言:“技术必须回答‘谁用、怎么用’的问题,而非仅展示参数优越性。”

4. 社会价值外溢(15%)

评估标准:跨行业扩散潜力、公共服务贡献、产业链带动效应。

讨论焦点:如何量化社会价值?建议引入第三方影响评估报告作为佐证。

5. 可持续影响力(10%)

评估标准:技术生命周期、环境友好性、长期经济回报模型。

专家补充:“可持续性不是附加项,而是技术能否存活于未来的关键。”

 

结语:机制是结构,更是信号

此次闭门研讨会的召开,不仅为云拓奖本身提供了系统性升级的路径探索,更释放出一种重要信号:技术评奖不应仅是结果导向的“终点牌”,而应成为贯穿创新、转化与连接的“导航系统”。未来,云拓奖将继续沿着机制建设的深水区探索,用制度化力量构建起支撑技术价值落地的坚实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