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拓 | 科技与产业创新生态平台

云拓,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与产业创新生态平台,围绕云拓智库、云拓奖、云拓数据、云拓实验室、云拓资本、云拓指数六大核心业务,构建涵盖行业研究、奖项评选、数据分析、技术转化、资本赋能、影响力排行的全方位服务体系。依托全球科技与产业数据,云拓以“洞察趋势、赋能创新、驱动未来”为使命,推动科技成果落地、促进产业升级、助力资本精准对接,帮助企业、投资机构与决策者把握行业趋势,引领未来创新发展。

技术如何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路径

  • 2024年12月06日
  • 75

一、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式包括:自行投资实施转化:科研机构、高校或企业将其研发的科技成果应用于本单位的科研生产活动。这种方式不涉及知识产权转移,成果所有人获取全部转化收益,同时承担全部风险。向他人转让科技成果:科技成果所有人将其成果的知识产权(如专利权、软件著作权等)转让给他人。此方式下,所有权发生变更,转让方收取转让费,不再承担转化风险。

许可他人使用科技成果:在不转移所有权的前提下,科技成果所有人许可他人使用其成果,并收取许可使用费。

合作实施转化:科技成果所有人与他人合作,共同实施转化,双方共享收益,分担风险。作价投资:将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为股份或出资比例,取得被投资企业的股权,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分享经营收益,分担经营风险。

此外,还有其他协商确定的方式。

 

二、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路径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通常经历以下关键路径:

成果评估与筛选:对科研成果进行技术可行性和市场潜力评估,筛选出具有商业化前景的成果。

知识产权保护:对选定的成果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如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等,以确保合法权益。

寻找合作伙伴:通过技术许可、合作开发或成立初创企业等方式,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共同推进成果的市场化。

融资与资源整合:为成果转化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整合市场、技术和人力资源,确保转化过程顺利进行。

产品开发与市场推广: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并制定有效的市场推广策略,确保成功进入市场。

 

三、各国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实践

不同国家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采取了多样化的实践,以下是几个典型案例:  美国:斯坦福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OTL):成立于1970年,负责评估、选择和保护发明,吸引投资者支持研发和产品市场化。2023年,OTL共达成115项专利许可协议,收入5900万美元,孵化了27家初创公司。

英国:牛津大学创新公司(OUI):作为牛津大学全资控股的研究和技术商业化公司,OUI主要业务包括专利申请、知识产权许可、咨询与劳务合同、新公司孵化等。截至2023年,OUI共管理5061项专利项目,达成1238项交易,创建了200多家初创公司。

德国:波鸿鲁尔大学技术转移公司(Rubitec):自1998年创立以来,Rubitec全权负责波鸿鲁尔大学的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事务,其核心业务涵盖创新技术的专利化指导,以及专利申请的代理、咨询、服务。

法国:加速技术转移公司网络(SATT):作为整合地方科研资源的核心平台,SATT实行混合所有制模式,由政府和当地大学、科研机构共同持股。截至2024年1月,SATT共支持创建近837家初创公司,申请4110件专利,并提供1946项技术许可。

日本:东京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TLO)和技术转移公司:东京大学创立了“技术许可办公室+技术转移公司”的内外部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组织体系,推进科技成果的商业化。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技术转移公司(YISSUM):成立于1964年,是全球第三家技术转移公司。自创立以来,YISSUM已申请10,750项专利,签发1050项技术许可,并成功孵化超过170余家衍生公司。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商业化办公室(CO)和市场信息交流办公室(MCO):CO助力创业者将技术发明推向市场或吸引投资,MCO为学者提供市场信息,帮助了解市场需求。

这些案例显示,各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了多样化的转化模式,包括内设模式、外设模式、事业型模式和混合模式等。

 

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持

近年来,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和举措,重点包括以下方面:

1. 设立国家引导基金,支持科技初创企业

2025年3月,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宣布将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计划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动员约1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380亿美元)的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初创企业的发展。该基金将重点关注半导体、可再生能源等“硬科技”领域,采用长期投资周期,并提高对风险的容忍度,旨在通过市场化方式投资于种子期和初创期企业。

2. 加大对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的支持

2025年3月,中国政府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年度会议期间表示,将加强对人工智能(AI)应用、大规模AI模型、下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终端开发的支持。此外,政府还计划促进生物制造、量子技术、6G技术等未来产业的发展,探索新的国家实验室模式,并给予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重要支持和职责。

3. 国有大型银行设立科技创新基金

为支持科技创新,国有大型银行也积极设立相关基金。2025年3月,中国工商银行宣布成立规模为800亿元人民币(约合110亿美元)的科技创新基金,重点支持半导体和先进制造等“硬科技”领域。同月,中国银行也设立了500亿元人民币(约合69亿美元)的科技创新基金,旨在投资科技初创企业,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

4. 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

2024年4月,国务院发布政策解读,强调要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同时,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些政策和举措的实施,旨在通过多方协同,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和卡点,促进科技创新成果更快、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五、结语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不仅关乎技术本身的成熟度,还涉及市场需求匹配、产业链整合、资本投入、政策支持以及人才培养等多个关键要素。成功的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政府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企业积极投入研发并承担市场风险,同时,金融资本的支持也至关重要。未来,随着全球科技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跨国技术合作的加深,科技成果的市场化路径将更加高效,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提供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