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视作“遥远未来”的自动驾驶,如今正在驶入量产通道。2024年,智能出行行业的最大共识莫过于:L3级自动驾驶量产元年已经到来。
这一年,从奔驰、宝马到蔚来、小鹏、理想,全球主流车企几乎不约而同地将L3列入产品规划,不再止步于L2+辅助驾驶,也不再执着于跳跃式追逐L4/L5的完全自动驾驶。更务实、可控、合规的L3,正成为现实与理想之间最稳妥的技术落点。
什么是“真正的L3”?
L3级自动驾驶的核心特征,是在特定场景下(如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由系统承担驾驶责任,驾驶员可临时脱手。相较于L2+仍需司机“全时关注”,L3实现了“有限条件下的解放人力”,但仍保留必要的接管机制。
2024年3月,奔驰S级与EQS车型成为首个获得中国L3上路牌照的外资品牌,随后理想发布的MEGA与L9高阶版均内置L3预备架构,小鹏、蔚来则已在高速NOA基础上进行L3迭代开发。一场围绕“合规可用、可控闭环”的L3竞赛正式拉开。
从技术突破到量产工程:门槛与路径
L3的落地并不只是“传感器+算法”问题,而是系统工程的协同成果,涉及软硬件平台、冗余控制、法规适配、场景限定等诸多环节。
技术核心包括:
多传感器融合:以高精地图+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为基础,实现全天候感知;
决策系统升级:从基于规则的路径规划,转向深度学习辅助的动态博弈模型;
冗余系统构建:包括冗余制动、转向、电源、通信模块,确保系统主控失效时仍能安全运行;
OTA与云平台协同:实现持续迭代与风险闭环。
此外,真正落地L3还需强大的算力支持与域控制器架构。高通8295、英伟达Orin-X、地平线征程5等芯片成为车企L3部署的标配,智能座舱与智驾融合趋势愈发显著。
监管与法规:L3走向商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L3的关键门槛并非完全来自技术,而是法规和责任划分。
2024年,中国工信部、公安部等联合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管理条例(试行)》落地,首次提出“限定区域、限定车型、限定功能”的L3/L4测试通行机制。与此同时,多地推出“高速L3场景通行白名单”,释放出明确的政策信号。
奔驰、蔚来、小鹏等企业均在成都、无锡、广州等试点城市启动L3实车测试,加速从封闭场景向开放道路迁移。
业内普遍认为,L3落地的关键不是“功能多”,而是“边界清、责任明、体验稳”。因此,如何建立车端-云端-交规端的闭环协同,将成为未来两年内L3产品力竞争的决定因素。
市场战略:主流车企的新“护城河”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智能化成为下一轮竞争主战场。L3的规模量产,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品牌差异化与溢价能力的体现。
理想、小鹏、问界等已宣布在2025年前实现L3量产上车,奔驰、奥迪计划将其拓展至主力车型,连传统保守的丰田也宣布将在中国与本土科技公司联合推进城市L3解决方案。
可以预见,2025年将迎来L3车型的集体爆发期,而2024则是车企完成技术预埋、法规对接与场景测试的“窗口年”。
从“辅助驾驶”迈向“场景解放”
云拓智库认为,L3不是自动驾驶的终点,但可能是“产业化的起点”。
在自动驾驶战略多轮变革之后,行业逐步形成“场景分化、责任清晰、体验优先”的现实路径。
L3的普及,将真正解锁城市通勤、高速远途等“驾驶疲劳高频场景”的智能化接管,从而为汽车定义从“交通工具”向“智能出行伙伴”迈出关键一步。
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演进,更是人车关系的重新定义。L3之后的世界,或许不再是“机器接管人类”,而是“智能成为驾驶的第二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