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120个以上的国家公布了自己的碳中和目标。中国是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笔者认为,双碳目标对于中国来讲,既是挑战也是重大的发展机遇。目前,中国的碳排放量占到了全世界碳排放量的30%左右,为全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家。中国面临的挑战之大可以想像。同时,全世界范围的碳中和目标,对中国也是一个巨大的战略机遇。
到底应该如何理解碳中和?
这个问题可以转变为下面两个问题:如何定义碳中和?碳中和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变化?笔者个人认为可以这样定义碳中和:碳中和是能源革命和产业的重构,是一场深刻的人类社会变革。
首先碳中和是一次能源革命。所谓的能源革命,就是把逐步减少目前人类社会所严重依赖的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在能源体系中的占比。相反,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占比。当然,以后也可能出现新的类型的不排放温室气体的能源,比如核聚变。
所谓的产业的重构,是指以低碳为驱动力,各种产业的发展模式和地理布局发生重大的改变。比如,汽车产业从传统的汽油内燃机汽车和柴油汽车转变为电动车和氢能源汽车。远洋船只从使用传统化石燃烧转变为使用绿色甲醇等燃料。钢铁行业的高炉从焦炭还原转变为氢能还原。低碳的要求,也会改变产业的布局。比如,全世界范围,很多的数据中心开始布局在风光电力比较充裕的地区,实现数据中心的低碳化运营。
目前的社会中,也存在很多质疑碳中和的声音。最重要的质疑是:现在科学水平恐怕难以准确的证明地球变暖是因为人类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对此,笔者也认为这是合理的质疑。但是不管气候变暖是否因为人类使用化石能源排放二氧化碳造成,人类社会推动的碳中和都是有价值的。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因为传统的依赖化石能源的能源结构是不可持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天然资源并不是无限存在的。目前的用能情况,也就是只能提供200年左右的使用。即使没有地球变暖的情况,人类面对能源的转型也是迟早的问题。
与发达国站在同一起跑线
碳中和是第四次产业革命的一部分。
目前人类社会刚刚踏入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浪潮。第四次产业革命的主线为DX和GX。DX(digital transformation)是社会的数字化转型。截止目前的互联网变革完成了上半场。数字化发展的下半场的主角是人工智能。DX的基本支撑是半导体技术的发展。GX(green transformation)是人类社会的低碳化转型。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其他部分是宇宙航空和生命科学等领域。
本文上面曾经提到过,碳中和是产业的重构。其实今后几十年,人类所有的产业,都会被两个事情所重新塑造,那就是人工智能和低碳化。在产业重塑的过程中,目前的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竞争格局,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格局,可能会极大的发生变化。
例如,80年代以后,日本汽车产业的盈利能力一直好于美国。丰田汽车过去十多年,是全世界汽车制造量最高的企业。2023年,丰田汽车一家企业的淨利润,超过中国所有汽车企业的利润总和。但是,特斯拉这样一家年生产量100多万辆电动车的初创企业,在2020年7月份的总市值就超过了丰田。
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想要赶超欧美日发达国家,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换道竞赛。碳中和就为中国提供了一个百年一遇的机会。之前的几次产业革命,都与中国无关。第四次产业革命,中国和欧美日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虽然不是所有领域中国都能领先世界,但是整体来讲在人工智能和低碳技术方面,中国并不比欧美日落后。比如,过去100年,美国石油和化工技术全球领先,石油和美元的结合也是美国全球霸权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在新的时代,过去的资产就可能成为一种包袱。当然,美国也在进行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也并不落后。
“新三样”受全球关注
为什么碳中和的上半场中国是最大赢家。
巴黎协定(2015年在巴黎召开的COP21所达成的协议)下,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公布各自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2022年之前,全球有120个左右的国家公布了本国的碳中和目标。此后,碳中和相关技术和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关注。其实在本轮的低碳相关发展中,中国可能是最大的赢家。最近几年,中国的光伏、锂电池和新能源车被称为新三样,受到了全国和全世界的关注。
很多人有所不知道的是,最近几年碳中和浪潮中,很多低碳相关的技术和产品受到了全球的关注。比如,光伏、风电、地热、各种储能(抽水储能、飞轮储能、钠硫电池储能、液钒流储能等)、超高压电网、氢能、电动汽车、热泵等。很多人简单把中国这几年的一些成就归功于产业政策或者地方政府的扶植。当然,笔者无意去否定产业政策和地方政府支持的重要价值,但是我们需要思考更多的东西,才能更加全面的认识碳中和发展的关系。
碳中和对中国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为什么说碳中和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呢?上文中曾经谈到,碳中和是一次能源革命。这个能源革命就是可再生能源(还有不伴随碳排放的其他能源,比如水力发电和核电等)取代化石能源的过程。过去的化石能源都是从地下挖出来的。现代的炼油和化工工业是石油工业的延展。但是今后的可再生能源(光伏和风电为主)和清洁能源(水力发电和核电为主)其本质是制造业,也就是这些发电的产品都是从工厂生产出来的。而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工业产品生产国家。这是碳中和浪潮中,中国成为赢家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的后发优势。目前中国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的双碳相关工业产品都是相对成熟的产品。很多目前我们大力推动的工业产品,早在30年前就已经走出实验室了,或者已经到实验性商业运营阶段了。比如热泵,其科学的基本原理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确立了。热泵相关技术在现实社会也已经运用很长时间了。光伏和风能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进入到了政府补助下的商业运营阶段了。
我们总说电动车是新能源汽车。其实早在1900年之前,人类就已经发明电动车了,只不过在和燃油车的竞争中失败了而已。又比如抽水蓄能是全球储能中占比最大的方式。全球第一个抽水蓄能电站在1979年左右就建立了。
京都议定书是在1997年京都召开的COP3会议中通过的,之后,发达国家就开始面对减少碳排放的问题,当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并不需要降低碳排放。1997年到现在,发达国家也积累了很多的减碳的技术和产品。这些都可以被后发国家所使用。
第三个原因是中国的体制优势。中国的大型能源类企业都是国家控制的企业。在国家目标非常清楚的情况下,国有能源企业的转型速度是非常快的。最近几年,传统的国有能源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速度非常快。
碳中和的推动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碳中和是全世界需要付出50年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碳中和目标为2070年)。碳中和的本质还是能源技术和产业技术的变革。回顾过去100多年的产业革命,每次产业革命背后都有不同类型的金融力量的支持。碳中和的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会诞生许多新的初创企业。风险投资基金也都很关注这个领域的投资。碳中和发展的几十年时间,也是金融机构的投资和融资逐步从传统的高碳排放产业逐步转移到新能源和新产业的过程。是否能够抓住这个机会,也是区分金融机构是否能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