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拓 | 科技与产业创新生态平台

云拓,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与产业创新生态平台,围绕云拓智库、云拓奖、云拓数据、云拓实验室、云拓资本、云拓指数六大核心业务,构建涵盖行业研究、奖项评选、数据分析、技术转化、资本赋能、影响力排行的全方位服务体系。依托全球科技与产业数据,云拓以“洞察趋势、赋能创新、驱动未来”为使命,推动科技成果落地、促进产业升级、助力资本精准对接,帮助企业、投资机构与决策者把握行业趋势,引领未来创新发展。

氢产业迈入实质性布局阶段:政策驱动与技术突破共振加速产业成型

  • 2024年12月10日
  • 66

2024年,绿色能源的关键词之一,非“绿氢”莫属。

曾几何时,氢能因高成本、低效率、配套难等问题长期处于“产业悬崖”边缘。但今年,随着多个百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开工、多地出台系统化支持政策,以及制氢、储氢、运氢关键技术的突破,绿氢产业正式从“想象空间”走向“实质建设”。在“双碳目标”与能源安全战略的双重牵引下,绿氢正成为继风光之后的绿色能源“第三极”。

 

一、政策信号:从地方试点到国家战略加速升维

2024年上半年,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密集发文,明确将绿氢纳入国家能源体系整体布局,提出“构建氢能多元供给体系、强化氢能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的政策主基调。

具体来看:

3月,《全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绿氢产量占比达80%以上,形成10个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氢产业集群;

多地积极响应,如内蒙古、青海、新疆、甘肃等地推动“风光氢氨一体化”工程,并配套出台电价补贴、用地倾斜、产能指标奖励等政策;

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石化等央企批量投资落地示范工程,带动社会资本积极入局。

“示范项目”到“系统布局”,2024年成为我国绿氢政策真正形成产业合力的元年。

 

二、技术突破:绿氢成本与效率“拐点临近”

绿氢的本质,是利用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进行电解水制氢,其最大瓶颈在于成本与能效。

2024年,关键技术的进展让这一问题开始松动:

1.电解槽技术迭代加速:碱性水电解设备实现国产替代,PEM(质子交换膜)与SOEC(固体氧化物)电解槽效率大幅提升,电解效率逼近70%,成本下降超25%;

2.系统耦合能力增强:风光发电与制氢系统的智能调度平台逐步成型,提高了制氢稳定性与设备利用率;

3.储运体系初步形成:车载液氢、固态氢储罐、管道氢输等多种路线试点加快推进,解决“产得出运不动”的结构性问题;

4.催化剂与材料进步:非贵金属催化剂替代率提高,电极材料寿命延长,产业链材料体系更为完整。

 

在双重利好下,部分头部项目绿氢成本已逼近20元/kg,产业界普遍认为2026年前有望突破15元/kg的产业化门槛。

 

三、商业模式:从项目制到生态化协同

绿氢产业链条长、环节多,传统“单点示范”已难以支撑规模化发展,2024年出现显著的新趋势——生态化协同建设模式崛起。

典型路径包括:

“源网荷储氢”一体化模式:在电价优势区域通过风光+制氢+工业用氢打通全链条,如内蒙古鄂尔多斯项目;

“绿氢+化工/冶金”耦合项目:如青海西宁绿氢制氨、河北张家口绿氢炼钢等,以产业刚需拉动氢能消纳;

“港口氢能枢纽”建设:多地开展港口氢燃料重卡、岸电制氢等布局,探索国际绿氢供应节点可能性。

这一轮布局强调产业、能源、物流、政策的深度联动,也为未来构建“氢能社会”提供实践基础。

 

四、产业资本与国际动向:绿氢成为全球新能源博弈焦点

2024年,全球能源巨头与资本市场对绿氢的态度也发生显著变化:

中东、北非与澳大利亚等地加快向中国输出绿氢合作意向,打造“国际氢通道”;

欧美企业推动绿氢认证与碳足迹标准,试图建立贸易壁垒与绿色原材料议价优势;

中国企业加快自主设备出海,隆基、阳光电源、国富氢能等已实现关键设备对外输出;

资本层面,氢能成为2024年新能源板块中的最热赛道之一,投资项目数同比增长48%。

绿氢不仅是产业命题,更日益演化为全球能源安全与供应链战略的重要支点。

2024年,绿氢走下神坛,开始深度嵌入能源体系、产业体系与政策体系。

它不再只是“双碳”的象征符号,而是成为实体经济绿色转型的“硬科技动能”。

但挑战依旧存在:标准体系不统一、经济性模型尚不清晰、终端需求亟待拓展。

云拓智库认为,真正决定绿氢能否持续发展的,不仅是“有没有项目”,而是能否构建起一个“长期稳定、成本可控、政策可续、路径可复制”的系统解决方案。

这一探索,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