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随着山东、江苏、广东等地陆续上线“区域级智能能源调度平台”,中国分布式能源正式进入“系统智能化”新阶段。
这一轮变革的核心并非新增光伏容量或储能规模,而是如何打通绿电生产、储存、调配与消费之间的智能协作链条。在AI、大数据、新型电力系统和储能管理技术的共同驱动下,绿色能源从“建得多”走向“调得准”“用得好”,分布式能源正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分布式智能”。
一、“源网荷储”格局下的调度瓶颈浮出水面
长期以来,绿色能源以“发”著称——建风电、建光伏、建储能。但随着全国绿电占比提升,尤其是分布式光伏、工商业储能的爆发式增长,传统的集中式调度与静态配电模型已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波动性问题加剧:高比例分布式电源接入使局部电网“早高峰-晚高峰”尖峰负荷更加剧烈;
储能孤岛效应严重:大量用户侧储能“各自为战”,难以参与电网负荷调节;
电力市场响应不足:当前电价机制难以反映实时供需,用户侧参与积极性低;
分布式调度数据碎片化:缺乏统一的数据平台与预测机制,导致“电多用不了、电紧调不出”。
这一切让“源网荷储一体化”从规划口号变成现实命题:如何实现分布式能源的“集群感知、联动调度与经济优化”?
二、AI+能源调度系统:2025年的关键底座能力
为了破解上述难题,多地电网公司与第三方能源科技企业合作,搭建起区域性AI能源调度平台,构建“多源异构+实时预测+联动控制”的新型系统。
其核心能力包括:
分布式电源实时感知:通过IoT设备与边缘节点,获取户用光伏、工商业储能、充电桩等状态数据;
AI负荷预测引擎:结合天气、节假日、行为数据进行“分钟级”负荷变化预测;
储能最优调度算法:利用强化学习与博弈模型实现储能设备的动态充放电策略;
虚拟电厂协同机制:将分散电源/储能/负荷聚合成可控资源,参与电力市场竞价;
碳账户+电力账本联动结算:将碳排指标与电力交易打通,激励用户绿色行为。
据悉,山东某县级能源调度平台已实现辖区内逾5000套户用光伏、800个工商储能单元的统一调控,单日削峰填谷能力提升40%,用户侧收益提升18%。
三、新型储能角色跃迁:从“电池”走向“智慧单元”
与传统“静态储能”不同,2025年新型储能正在具备更强的系统属性和市场行为能力:
角色升级:从“备用电池”变为“灵活能源单元”;
行为模式改变:根据AI调度系统预测结果进行智能响应,不再仅靠固定时段充放;
收益结构优化:除容量电费收益外,增加“辅助服务+市场响应+碳积分”等多元收益;
商业模式多元化:储能平台企业可打包服务多个用户侧设备,对接电力现货市场,形成“储能即资产”的运营格局。
这一转变使得储能不再是配电系统的“边角料”,而是整个绿色能源体系调节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
四、政策推动与标准体系初步成型
2025年上半年,国家能源局出台《关于推进“源网荷储智能协同系统”建设的通知》,明确:
在重点区域打造100个分布式智能能源系统试点;
鼓励工商业用户侧储能接入区域级调度平台;
推动虚拟电厂纳入辅助服务市场,设立专项奖励基金;
启动用户侧储能设备“接入认证”与数据共享标准建设。
各地也纷纷响应,例如江苏开展“智能用能合伙人”激励试点,广东推动“用户侧储能即调峰资产”机制,浙江试点“碳电协同账本”平台等。
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绿色能源的发展焦点已从“产能建设”正式转向“智能消纳”与“高效协同”。
当光伏已遍布城乡屋顶,当储能走入工厂与小区地下室,绿色能源的终局竞争不再是谁“装得多”,而是谁“调得准、用得好”。
2025年,“源网荷储一体化”真正开始从系统设计图纸走向城市运行神经系统。
AI调度系统与新型储能的深度协同,正让绿色能源摆脱“不稳定”“难消纳”“低价值”的刻板印象,进入一个可以“调度、交易、增值”的全新阶段。
云拓智库判断,谁能率先掌握“分布式能源的智能控制权”,谁就掌握了绿色能源下半场的增长主导权。
而这个竞争,已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