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拓 | 科技与产业创新生态平台

云拓,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与产业创新生态平台,围绕云拓智库、云拓奖、云拓数据、云拓实验室、云拓资本、云拓指数六大核心业务,构建涵盖行业研究、奖项评选、数据分析、技术转化、资本赋能、影响力排行的全方位服务体系。依托全球科技与产业数据,云拓以“洞察趋势、赋能创新、驱动未来”为使命,推动科技成果落地、促进产业升级、助力资本精准对接,帮助企业、投资机构与决策者把握行业趋势,引领未来创新发展。

从绿电到绿氢再到绿氨:绿色能源链正加速闭环成型

  • 2025年03月05日
  • 67

2025年,绿色能源的发展逻辑正在从“能源结构替代”进化为“绿色链路重构”。

这一年,产业界普遍达成共识:绿色能源不能只解决发电端的问题,还必须向下游延展,贯穿生产、运输、储能、再利用的全过程。

在此背景下,以绿电制氢、绿氢合成氨的耦合路径成为各地试点与政策密集推动的新焦点。“从绿电到绿氢再到绿氨”,不仅代表了一条技术可行、经济逐步优化的能源路径,也成为实现大宗工业脱碳、绿色能源出口与战略自主的重要载体。

 

一、绿氨突围:下游化工与氢储运的双重载体

2025年,绿氨不再只是概念。

青海、内蒙古、新疆等地的大型绿氢制氨一体化项目陆续投产,开始将风光富集资源转化为易于运输与储存的化学能源单元。

相比绿氢,绿氨具备以下关键优势:

运输安全性更高:氨为液体,具备成熟的全球运输基础设施;

能量密度更优:便于长距离储能与跨境调度;

可用作化肥原料与能源燃料,具有稳定产业消纳路径;

可反向裂解还原为氢气使用,成为氢能国际贸易的现实“载体”。

正因此,各类“绿氢—绿氨—氢裂解”产业链布局加快落地,部分企业已开始探索通过液氨出口实现海外绿氢市场切入的新通道。

 

二、“一体化耦合”成为主流设计范式

在新一轮绿色能源项目中,越来越多地方选择“发电—制氢—合成—应用”一体化耦合模式。

这一趋势源于两个关键逻辑:

1.提升经济性:以往绿氢单点项目因电解设备利用率低、调峰能力差而效率偏低。通过引入下游合成系统可构建能源缓冲池,提升整体系统效率;

2.强化产业协同:通过耦合绿氨、绿色甲醇、合成燃料等产业链条,增强项目的区域联动与就业拉动效应。

例如:

宁夏中卫的“风光绿氢绿氨”项目,结合周边农业、化肥产业,构建绿色能源农业闭环;

山东滨州建设“绿电制氢—绿氨出口基地”,意在打造面向日韩市场的能源出口窗口;

四川乐山探索“梯级水电+小流域光伏+氢储能调峰”机制,提升可再生能源调控能力。

一体化耦合模式不仅提升项目稳定性,也推动绿色能源“从资源优势向体系优势”的转化。

 

三、政策与标准体系同步加速

2025年2月,国家能源局、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绿氢、绿氨、绿醇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

构建“氢-氨-醇”绿色能源产品分级标准体系;

鼓励形成区域型、出口导向型绿氨基地;

启动绿氨在船舶、港口重卡等应用场景的试点工程;

研究建立绿氨碳足迹认证与国际互认机制。

这一政策标志着我国从“制氢政策时代”进入“绿色分子能源政策时代”,为绿氨产业提供长期制度保障。

与此同时,欧盟、日本、澳大利亚也纷纷启动绿氨进口配额与激励政策,全球绿色能源贸易新格局雏形初现。

 

四、挑战仍存,路径仍需多元验证

尽管绿氨产业链成型加快,但挑战依旧不可忽视:

能耗与碳效评价尚未统一,绿氨全过程“含碳量”算法仍存争议;

技术路径尚未标准化,电解制氢、氨合成与氢裂解存在效率差异;

市场机制不完善,当前绿氨价格高企,商业化仍依赖政策支撑。

此外,绿氨在新兴燃料、动力系统中的稳定性与适配性仍需持续工程验证。

因此,云拓智库认为:绿电—绿氢—绿氨路径并非唯一答案,但已具备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特征:系统思维、跨界协同与可输出性。其长期价值,不仅是为“碳中和”赋能,更是重塑全球能源供应链主导权的重要支点。

当绿色能源从“点状试验”进入“链式组织”阶段,从绿电的局部发力走向绿氢与绿氨的系统流动,能源产业不再只是“供给结构优化”,而是一场彻底的产业协同重构。

2025年的绿色能源,不再只是电站的事,而是全产业链的未来组织方式。

而绿氨,正成为这场结构重塑中的重要“能量单元”和“通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