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文化传媒行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动。
这场变动的主角,不是某家MCN机构、也不是短视频平台的新流量玩法,而是——**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应用。
与其说AIGC是一项技术,不如说它是一种全新的内容生产逻辑:从“内容创作者为中心”转向“内容系统共创”。在这一浪潮中,从影视制作、短视频剪辑,到品牌营销、图文设计,文化传媒行业的工作方式、分工模式乃至核心能力边界,都在被重新定义。
01 从工具到引擎:AIGC的价值边界持续扩张
在过去,AI更多作为辅助工具服务内容创作流程,比如修图、剪辑、字幕生成等;而如今,AIGC正在成为内容产业的“第一生产力”:
AI编剧、AI分镜、AI生成镜头:在抖音出圈的“AI微短剧”,从剧本构思到最终合成,仅需三天;
AI虚拟人+文案自动生成:内容团队只需设定主题,系统就能一键输出视频脚本+口播文案+配图,甚至直接生成视频;
AI直播运营:虚拟主播不眠不休全天候播出,结合用户标签自动调整语气和话术,提高转化率;
AI品牌营销:可口可乐、麦当劳等国际品牌开始试水AI生成广告,将文化元素快速本地化处理。
在这些场景中,AIGC不再是某位创作者的“助手”,而是整个内容系统的“合伙人”。
02 人机协同的新范式:从创意创作到内容工厂
AIGC带来的最根本变化,是将内容创作从“小作坊式的个体创意”推向“流水线级的规模化生产”。
这催生出一种新的生产范式:内容工厂+人机协同+分发自动化。
具体而言:
内容工厂:以AI模型为中枢,统一输入主题、风格、平台规则,批量生成图文、视频、音频内容;
人机协同:人类负责灵感起点、价值审校与创意打磨,AI负责内容铺陈与效率提速;
分发自动化:通过数据中台与算法引擎,基于目标受众画像自动匹配渠道与投放时间,实现精准传播。
这一模式已在诸多头部内容机构落地,例如字节跳动旗下内容平台、快手商业化团队、B站UP主工坊等,均已接入多模态AIGC系统,显著提升内容产能与用户触达效率。
03 内容创作者的新命题:能力边界与身份重塑
面对AIGC的迅猛发展,内容创作者群体也迎来深刻身份变革。
1、从“内容源头”变为“内容导演”:创作者不再从零开始“写”内容,而是调配Prompt、选择模型、调优结果,像导演一样统筹节奏与质感。
2、从“手艺人”走向“系统运营者”:优秀内容人将掌握AI工具集、数据分析能力、传播策略制定等新技能。
3、从“灵感打工人”变为“AI合作者”:创作焦虑被显著缓解,更多时间用于洞察与思考。
这背后也提出了新的问题:AI生成的内容是否具有版权?如何界定“创作者”的权益?行业标准与监管规则尚在起步阶段。
04 文化传媒产业的系统性重构趋势
云拓智库认为,AIGC并非只是“内容制作层”的工具变革,而将引发文化传媒产业链的系统性重构:
环节 | 原模式 | AIGC时代转变 |
内容创意 | 靠经验与灵感 | 主题驱动+AI联想拓展 |
制作执行 | 多人协同、周期长 | 轻量模型、模块拼装 |
分发传播 | 平台主导 | 用户定制化分发 |
变现方式 | 广告、电商、版权 | 增加AIGC工具授权、IP训练服务等 |
这也将改变投资与估值逻辑——内容机构的“核心资产”不再是内容IP本身,而是内容生产系统的训练能力与AI协同机制的成熟度。
算法共创时代的文化新想象
文化产业本质上是人与内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AIGC虽提升效率,但不应替代“价值判断与文化表达”的人类主体。
真正具备长期价值的内容机构,将是那些懂文化、会讲故事、善用AI的“创意运营系统”,而非单纯堆砌素材的流量工厂。
当算法成为文化叙事的合作者,人类的想象力将不再被手速和工具限制。文化传媒行业,正在进入一个属于“人机共创”的全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