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拓 | 科技与产业创新生态平台

云拓,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与产业创新生态平台,围绕云拓智库、云拓奖、云拓数据、云拓实验室、云拓资本、云拓指数六大核心业务,构建涵盖行业研究、奖项评选、数据分析、技术转化、资本赋能、影响力排行的全方位服务体系。依托全球科技与产业数据,云拓以“洞察趋势、赋能创新、驱动未来”为使命,推动科技成果落地、促进产业升级、助力资本精准对接,帮助企业、投资机构与决策者把握行业趋势,引领未来创新发展。

教育大模型应用加速下沉:从概念验证走向县域实用转型

  • 2025年03月21日
  • 68

2023年国内大模型技术爆发以来,教育领域一直是生成式AI最具想象力但落地最谨慎的场景之一。2024年,多地教育局与头部科技企业合作推进“教育大模型+区域教研”计划,但整体仍处于试点阶段。

进入2025年一季度,情况正在发生实质变化——教育大模型应用不再局限于一线城市和示范学校,而是逐步向县域、非核心区中小学普及。这种趋势意味着:教育科技正在从“能力展示”走向“基层实用”,标志着AI技术普惠教育的拐点正在到来。

 

一、教育大模型应用从“尝鲜”转向“托底”

2025年2月至3月,安徽、陕西、四川、湖南等多地县级教育部门发布通知,将“AI教研助手”“AI备课系统”纳入基层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计划。例如:

安徽滁州市凤阳县与某教育科技企业合作上线了AI辅助教研平台,支持教师快速生成备课提纲、案例设计与练习题编写;

四川内江、湖北黄冈等地则尝试通过教育大模型构建“区域统一命题+个性化布题”的能力,使考试评价兼顾标准化与适应性;

山东潍坊、广西贵港等地的县区正在搭建“本地化语言风格大模型提示系统”,提高AI在地方教材适配和学生语言理解方面的准确度。

这些应用共同特点是轻量化、场景小切口、教师参与度高,大模型的作用不是替代教师,而是降低教师在备课、教研、命题等日常工作中的重复性劳动,提升教学效率与精准度。

 

二、政策支持从“鼓励探索”迈向“组织推动”

2025年初,教育部在《关于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首次提出:“支持中西部与县域地区探索生成式AI在教研、命题、作业系统等方向的可控、安全、可推广模型框架”,标志着官方对“大模型下沉”的态度从鼓励转为推动。

此外,河南、山西、贵州等省在本地“教育信息化行动方案”中也新增了AI技术专项条目,明确支持AI工具应用于教师教学准备与学生评估建议。

政策风向的转变,不仅缓解了基层学校对“技术安全与监管”的顾虑,也促使越来越多厂商将研发重心从“平台竞争”转向“区域适配”。

 

三、厂商策略调整:小模型+场景包成为新主流

以字节跳动、网易有道、科大讯飞、晓多科技等为代表的头部教育科技企业,普遍开始从打造“大而全的教育模型平台”转向提供“小而准的场景解决方案”:

科大讯飞推出的“星火教师助手县域版”支持离线模式和本地知识图谱接入,已在数十个地市部署;

晓多科技推出“作业讲解小助手”API接口,可接入各类地方作业系统,实现“基于教材版本”的讲解生成;

网易有道正在多个中西部地级市开展“教师提示词共创计划”,将一线教师的使用经验反哺模型训练。

这类产品的共同优势是灵活可控、易部署、教师参与感强,而非过度“智能炫技”。

 

四、挑战仍存:安全边界、数据闭环与评价体系待完善

尽管应用趋势明朗,但教育大模型要在基层真正“扎下去”,仍需破解三重现实挑战:

1.提示词控制与误导风险:部分教师尚缺乏提示词设计能力,容易被模型生成内容误导或输出偏离课程标准;

2.数据脱敏与区域安全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县域学校缺乏IT团队,难以对模型服务的调用、输出与反馈进行系统管理;

3.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缺失:目前多依赖主观体验,缺乏系统量化模型使用前后对教学效率、学生成绩影响的指标闭环。

因此,云拓智库认为,大模型下沉的未来能否持续,要看“技术走得多快”之外,更要看“机制建得多稳”。

2025年,教育科技行业正在重新理解“大模型”的意义。它不应是展示技术领先的窗口,而应成为服务普通教师、支撑真实课堂、陪伴真实学生的工具与伙伴。

当生成式AI不再停留在PPT和演讲中,而真正与农村中学的历史老师共写教案,与县级语文教研员一起优化提示词,它的意义才真正被唤醒。

这不是技术的胜利,而是教育的务实回归。

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次真正从底部向上生长的教育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