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拓 | 科技与产业创新生态平台

云拓,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与产业创新生态平台,围绕云拓智库、云拓奖、云拓数据、云拓实验室、云拓资本、云拓指数六大核心业务,构建涵盖行业研究、奖项评选、数据分析、技术转化、资本赋能、影响力排行的全方位服务体系。依托全球科技与产业数据,云拓以“洞察趋势、赋能创新、驱动未来”为使命,推动科技成果落地、促进产业升级、助力资本精准对接,帮助企业、投资机构与决策者把握行业趋势,引领未来创新发展。

“教学共创体”兴起:教育科技进入“人与技术协同设计”阶段

  • 2025年03月28日
  • 71

2025年春,成都郊区一所普通初中的教研组会议上,一位历史老师正与教学AI共同修改下月的专题课设计。AI负责整合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数据和教材内容,老师则补充文化深度与本地案例。两者之间的协同流畅自然,仿佛早已习惯共同工作。

这不是孤例,而是一种新的趋势正在全国蔓延。“教学共创体”——由教师、教研员、技术产品、算法模型共同构成的教学协作网络,成为2025年教育科技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模式变革。

在过去,教育科技产品往往“造好了拿来用”;而现在,它们成为教学的一部分、教学设计的参与者,与老师们一同“共创”课堂内容、结构和评价方式。

 

一、从“用户中心”到“共创中心”:角色边界的融合

传统的教育产品强调“为教师赋能”“为学生提效”,核心逻辑仍是“我开发-你使用”。

“教学共创体”强调的是:教师不只是使用者,而是共同创造者;技术不再是工具,而是结构中的智能节点。

这种角色边界的融合体现在多个方面:

产品设计阶段即邀请教师参与功能与流程共设;

课堂使用过程中,系统允许教师实时调整算法推荐内容;

教研组织不再只评估教学成果,也参与系统调优与反馈;

平台提供“教师自定义微模型训练”功能,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微调语言模型反馈风格。

在这一模式下,教育科技产品不再是“技术输出物”,而是“协作成长体”。

 

二、典型实践:从平台到机制的深层演化

2025年,一批前沿教育科技机构开始主动构建“教学共创体”机制,催生出一系列值得关注的新实践。

1、北京一所高中的语文备课平台,允许教师上传试讲视频,系统自动生成教学反思建议与后续优化路径,形成“AI听课+人机共写教案”的新形态。

2、浙江温州的一个区域性教研共同体引入“教学数据沙盒”,将学生作业数据以脱敏方式供本区老师共享使用,AI辅助挖掘教学难点与学情波动,构建“共研-共训-共用”生态。

3、西部某县实验小学尝试“教师自主训练模型”项目,由骨干教师构建本地化语言风格提示词系统,优化AI讲题系统对方言、本地典故的理解能力。

这些项目的共同点在于:技术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与教育人一起在泥土中打磨。

 

三、平台转型:从“提供服务”到“共建机制”

2025年,教育科技平台开始主动放弃“封闭产品”策略,转向“开放接口+共创机制”的新定位。

腾讯教育开放“微模型训练平台”,供各级教师上传语料进行风格定制;

华东师范大学与数家AI公司联合发布《教学共创开放标准》,推动模型-教师共建课程结构化内容;

一些区级教育局开始招标“共创型教育平台”,将“教师参与度”“模型可调节性”列入核心指标。

教育科技平台正在变成“教学生态的组织者”,其核心竞争力也从技术能力转向“教学理解力+协作组织力”。

 

四、新的能力模型:技术素养不再是唯一门槛

“教学共创体”模式下,教师所需的新能力结构正在浮现:

能力维度

原要求

2025年新要求

技术素养

会用平台、操作系统

能理解模型原理、优化提示词、判断反馈质量

教研能力

准确解读教材、组织课堂

能将教学结构拆解为可协同组件,与AI协同建构

沟通能力

处理人际关系

跨界交流,能与产品经理、数据工程师共创内容

自主发展

关注教学资源

主动参与模型迭代与平台共建

这意味着,教师角色的“专业内核”并未被削弱,反而因协作维度的扩展而变得更有战略性与创造性。

 

结语:教育科技的未来,是一种共同成长

2025年,教育科技的关键词不是“变革”,也不是“颠覆”,而是“共创”。

它不再强调“颠覆课堂”,而是重构课堂的生成机制;

它不再贩卖功能,而是构建关系与协作;

它不再强调“智能”,而是致力于“适应、理解与进化”。

云拓智库认为,“教学共创体”不是一个工具、不是一款平台,而是一种教育哲学的回归:把教育重新交还给教育者,而让技术成为他们最贴身、最懂他们的同行者。

这条路不快,但足够稳。

教育科技,终于开始慢慢长出属于它自己的灵魂。